設計到底能不能教? 在維也納學建筑設計的好朋友小Q多次跟我爭論這個話題,她堅持認為設計是不可教的,好的設計憑借的是悟性靈感和天賦; 她甚至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一個人不看書、不記錄也不寫感想、不畫草圖,能不能做出好的設計? (首先這句話本身就有很多漏洞,在此已沒有必要做詳細分析。) 她說她見過這樣的設計師。我不知道她指的是誰,不知道那個人到底是怎么做設計的 (打坐? 參禪? 冥想? 頓悟?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也不知道那個人到底做了什么好設計。其實,看不看書、寫不寫感想、畫不畫草圖都只是表象,教與學的核心并不是看書寫感想畫草圖,而是科學的方法論。
我認為,要使一個設計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是需要科學而成熟的方法論作為支撐的。首先我們要弄清楚的一點是,設計到底是為了什么? 是為了在學校拿高分? 是為了做一些貌似別人做不出的光怪陸離的東西而炫耀? 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自我滿足? 如果這些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就沒有討論的必要了。那些東西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卻又太過簡單。你大可以先學好一門高級的軟件 (甚至軟件也不用學),把自己關在房子里,整天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小情感小糾結小文藝小清新小可愛小憤青小悶騷中,晝夜顛倒,時光錯亂,五斤咖啡,六包萬寶路,通宵三天,做出一個所謂的炫目的 “設計”。我承認,這種是學不會教不了的,那捉摸不透的小世界小情感小文藝小清新小可愛小憤青小悶騷到底要怎么教、怎么學呢?
設計到底是為了什么? “設計” 這個詞,design,無論中文還是英文,都包含有計劃,規(guī)劃,決定的意思。人類為什么要去計劃、規(guī)劃、決定某些事物? 當然就是為了那些事物能具有所期望的實用價值,并盡可能大地發(fā)揮其價值。因此,無論是人類設計的第一個陶罐,第一桿石鋤,第一件獸皮衣,第一口窯洞,第一間草屋,到后來所有被人稱為 “設計” 出來的東西,哪怕僅僅是給人看的,比如海報、廣告、首飾、時裝,都是為了滿足人的特定需求和使用目的的。這就是設計與藝術的本質區(qū)別 —— 藝術品的好與壞,不會從根本上影響人的生活; 設計品的好與壞,卻會讓人的生活有極大的不同。用教科書上的崇高的語句來闡述,那就是 “設計是為了讓人們更好地生活”。
我堅信設計是可以被教會的,是因為設計是一門科學。
設計是一門科學,一種綜合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技術科學的綜合性學科。我之所以這么認為,不僅僅是因為如果要做好一個設計需要設計師或設計團隊科學地掌握大量的技術知識,需要認識到該設計的客觀條件和相關規(guī)律,需要研究人 (或其他主體) 的習性、感官、社會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更加因為一個真正的設計是一個系統(tǒng)、科學的流程的結果。
㈠設計的主體是客觀存在的,設計的目的也是客觀存在的。當設計師開始一項設計的時候,他以及他服務的對象都必須清楚究竟要做一個什么東西? 滿足誰的什么樣的需求? 有哪些限制條件? 而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更多的是審視自己的內心,用自己認為最好的方式和途徑表達自己的經(jīng)歷、情感和思想,而這些東西也許只有他自己才真正清楚 (也不排除藝術家自己也不清楚) 。也就是說,無論最終的設計品是一個什么模樣,在它誕生前,已經(jīng)有了一個預設的定義和框架,而且此定義和框架能被大多數(shù)人理解、掌握和清晰闡述。
㈡設計是有明確的對象和嚴格的條件限制的。從市場層面的使用人群 (服務對象),到客戶 (甲方) 需求,再到設計與制造的周期,造價,材料,工藝,都需要用最合理最科學的方式規(guī)劃和完成。同時,還必須符合各種規(guī)范,符合人機工程的各項指標,符合服務人群的審美和文化、精神需求。
㈢設計有科學的流程,并且就像是科學試驗一樣,這種流程只要是科學合理的,就一定能夠復制。一個設計項目,從開始的了解任務,到調研,到頭腦風暴式的方案激發(fā),到一步一步地深化成型,中間經(jīng)歷無數(shù)次與客戶的溝通,與用戶的溝通,與各個專業(yè)和生產部門的溝通,與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溝通,在大量的意見反饋中探索,修改,細化,再經(jīng)歷模型制作階段,經(jīng)歷最終審核和評估階段,才能夠說完成了一個設計周期。而更為先進的理念認為,設計到這一步還沒有完成,還要經(jīng)過進一步的測試,并在實踐中、在市場中得到長期的反饋,不斷地深化與循環(huán),使得設計從單一的畫圖變成一種抽象和寬廣的 “服務設計”。因此,并不存在最好的設計,而只有更為合理的設計。經(jīng)過正確專業(yè)訓練的人,只要按照科學的流程嚴謹?shù)夭僮,就一定能使設計越來越接近合理的目標。
㈣設計是有明確的檢驗方法和評價標準的。一件藝術品可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可以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但設計品卻有基本而明確的檢驗方法和評價標準的。它是否滿足其使用功能? 是否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使用功能? 是否方便用戶的使用? 是否提供了更高效更安全更便捷的使用平臺? 是否滿足用戶的心理和精神訴求? 是否與周圍環(huán)境或者使用環(huán)境或者文化背景相適宜? 是否能夠產生預期的經(jīng)濟效益或社會效益? 除此之外,它是否滿足客戶 (甲方) 的要求? 是否符合法律與政策上的各種規(guī)定和章程? 是否承擔起社會責任、符合生態(tài)與環(huán)境的要求? 這些都是評價設計的眾多指標,好的設計就是盡可能地達到這些指標。
綜上所述,設計是一門科學技術。既然是科學技術,就理應能夠被人類學習和認知。當然,就像其他學科一樣,它自身還有大量的未知領域等待我們去研究和探索,它是一門正在發(fā)展中的科學。此外,設計確實有一些難以明確化的因素,比如審美,比如風格,比如外在的一些表現(xiàn)形式。它們看上去不可捉摸,時常讓人覺得需要與眾不同的靈感。事實上,這些看似玄妙的東西都有其深層次的內因,都與其所處的背景和環(huán)境相適應。比如哥特式與宗教,巴洛克式與人文主義,新藝術運動與工業(yè)革命下的對自然美的訴求,現(xiàn)代主義與大機器生產,后現(xiàn)代主義與全球化,高技派、解構主義與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信息爆炸,就連現(xiàn)在流行的參數(shù)化,也與計算機技術的高度發(fā)展密不可分。一些天才的設計師,比如安東尼奧·高迪,被人稱為鬼才,讓人們誤以為他用他外星人般的大腦憑空想象出那些令人驚嘆的造型。但你可曾注意到他在讀大學期間受到了相當全面和嚴謹?shù)幕A教育? 可曾注意到他對動物的骨骼、行為、植物的莖脈、葉子、根系、花與果實、蜂巢做過多么細致的研究和分析? 他的古埃爾公園和圣家族大教堂大量運用了哥特式的建筑元素,藏在眾多細節(jié)之中; 他的很多公寓設計,細微到柱腳、門栓、瓷磚等細節(jié),都來源于考究的仿生學設計。在設計過程中,他不斷地與工人交流,不斷地與助手和施工方研究推敲細節(jié)。這位天縱奇才的大師從來沒有閑坐在房間里想靈感,而是不斷地思考、積累、實踐、推敲。當代設計教育的歧路,就是創(chuàng)造了一大批自以為是的裝酷的 “設計師”,高高在上地欣賞自己的杰作,認為自己是藝術與技術的化身,智慧與前衛(wèi)的代言人 —— 那些指指點點的客戶是傻逼,那些提出質疑的外行是傻逼,全世界都是傻逼,只有他自己最牛逼。他們極其不負責任地做出了令人眩目的圖紙和模型,事實上卻留下了一堆浪費資源勞民傷財?shù)睦?(如果還有人把他們的設計實現(xiàn)了的話,謝天謝地,這種情況還不是很多) 。這種設計,不學也罷,不教也罷。
作者: 王思成
同濟大學碩士研究生 (2010至今),2011年公派至維也納應用藝術大學交流。他的研究興趣集中在創(chuàng)意產業(yè)、設計管理、戰(zhàn)略設計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設計中的傳承與應用。
全部評論